你不知道的 Air Jordan "Jumpman" 飛人Logo 歷史由來
一個成功的品牌,一定有讓你印象深刻的 Logo (標誌),它不能複雜到讓人無法理解,也不能簡單到只是文字的組合;如何讓它"看似簡單又不失內涵"的準確傳達出品牌形象與風格,考驗著品牌與設計團隊的功力。環視大家熟悉的各大運動品牌,無一不擁有令人一眼就能認出的代表 Logo,而在它們之中, Jordan Brand 的 Jumpman 飛人剪影更是有著極高的辨識度。究竟它是什麼時候出現? 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在看完以下的介紹後,當身邊有人對你腳上的喬丹鞋提出這些疑問時,相信你能對這個劈腿飛人的由來更了然於心,而不會一開口卻只能說出「喬丹拿著球灌籃」這種誰都看得出來的解釋。
相信稍微內行一點的鞋迷都知道, Jumpman Logo 首見於 1988 年推出的 Air Jordan III,但卻很少人知道,這個標誌的靈感雛型早在喬丹還沒進 NBA 前就已經存在了。時光回溯至 1984 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那是個由大學球星組成美國國家代表隊的時代,即便如此,由當年只是大學生的喬丹率領的 TEAM USA 仍以八場平均 32.1 分的勝分差無慮奪冠。而下圖這張照片,則是 LIFE 生活雜誌在賽事開始前拍下的,當時,喬丹腳下穿的甚至不是 Nike 鞋,而是在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 Converse。
Jumpman Logo 前身 (1984 年洛杉磯奧運)
後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喬丹加入了 Nike 並獲得了無比巨大的成功,而一切的起點便是誕生於 1985 年的 Air Jordan 1。下圖這張宣傳照是 Nike 在當年為了配合 AJ 1 的推廣所拍攝。背景由芝加哥地區的城市晚霞所構築,畫面中的喬丹有著當年流行背心內搭短袖 T-Shirt 的多層次穿搭,黑紅相間的長褲下著用的是經典的 AJ1 "Black Toe" ,而這便是 Jumpman Logo 的最初模樣。
飛人套裝與 AJ1 "Black Toe" (1985)
關於這個動作, MJ 本人在 1997 年的 HOOP 雜誌的專訪中有著有趣的回應:
"人們以為那是個灌籃動作,但事實上我根本不是在灌籃。"
"我起先只是站在地上,跳起來並把腳打開,然後他們就拍下去了,甚至連助跑都沒有。每個人都把當時的我想成正要起飛,但事實上,那樣的原地開合跳更像是個在芭蕾舞中會出現的動作。而且,我是用左手拿球的。"
在 AJ 1和 AJ 2 上也有另外一個專屬 Logo ,由設計師 Peter Moore 及 Bruce Kilgore 所設計出的 “Wings” ,透過籃球及帶有翱翔意象的翅膀結合 AIR JORDAN 字樣,構築出這系列初期的雋永雛形。而上圖的照片的首度應用,便是被製成吊牌附在每一雙售出的 AJ 1 上,將翱翔天際的飛人形象完美傳達。
縱使市場反應不差, Nike 也煞費苦心的以 Made in Italy 的高規格來打造 AJ 2 ,但喬丹本人似乎並不領情,因為他仍舊無法發自內心的喜愛這兩雙 Air Jordan ,甚至揚言要退出這段合作關係。得知這消息後,眼看大好錢途即將不保的 Nike 自是皮皮挫到不行。於是,當年剛在鞋類設計領域嶄露頭角的 Tinker Hatfield 被著急的 Nike 臨危授命,將孕育 Air Jordan 系列鞋款的重責大任一肩扛起。回想起過去合作的兩個年頭, Nike 官方不曾讓喬丹親身參予鞋款的開發過程,而這似乎是讓他本人老大不爽的原因。因此, Tinker Hatfield 的到來相信不只與他過去身處建築工業所累積的設計長才有關,更被 Nike 冀望以其圓融的交際手腕與喬丹培養出緊密的合作關係。
就在 Hatfiield 的設計草圖即將完成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張喬丹穿著 AJ 1 的 Jumpman 形象照。於是,最具辨識度的運動品牌標誌就在這種自然而然的情況下誕生了。
Tinker Hatfield 的 AJ3 設計草稿 (1987)
當然,即便 Logo 設計得再怎麼霸氣與傳神,要激發市場的化學變化仍必須回歸產品的本質。在這方面, Air Jordan III 的問世毫無疑問具有多重的里程碑意義;集第一雙中筒剪裁、第一雙使用大象皮膚紋路(爆裂紋)、以及第一雙使用可見式氣墊( Visible Air )的籃球鞋款等眾多盛名於一身,最重要的,鞋舌上的 Jumpman Logo 在其經典鞋史的偉大版圖中刻畫出最耀眼的印記,自此,喬丹的球鞋正式成為他除了球技之外再度征服無數世人的絕對存在。
文章,照片來自勘履者
留言
張貼留言